长科议字〔2025〕19 号
张涛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聚焦医产协同创新,促进医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建议》(2025W142号)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医产协同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是长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赛道之一,已突破千亿级规模。“十四五”期间,我市把新医药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打出政策、基金、平台、人才、服务“组合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医产协同创新,推动新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支持创新药发展,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为创新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组织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我国新药研发已从“跟踪创新”走向“模仿创新”阶段,并正向“原始创新”迈进。
近年来,长春市调度重视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制订出台了《长春市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双十双百双千”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快构建“一核一心三极多园”的空间布局,重点打造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形成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成果转化、生产流通、检验检测为一体的产业生态新城。积极探索建立“医院+企业”常态化的对接机制,促进医工交叉发展和医产协同发展,推动医疗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互采互用、双向互动。同时大力支持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科研院所联合生物医药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加快突破干细胞临床应用、激光治疗、高端填充材料等前沿技术。
针对长春市在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挑战和不足,市科技局把医产协同创新,促进医产学研融合发展,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揭榜挂帅”项目,布局一批前瞻性、引领技术攻关项目,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医药健康领域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性、原创性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医产协同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医药健康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揭榜挂帅”项目,瞄准制约我市医药健康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破解制约医药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具有引领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今年,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科技创新推动长春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组织实施“长春市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每项最高支持200万元,其它项目每项最高支持50万元,“揭榜挂帅”项目每项最高支持200万元。
三是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建立更加高效的医产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五次会议精神,把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市振兴突破新的增长极。2024年,我局与市卫健委共同组织实施了“长春市医药产业科技计划项目”,共支持长春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联合申报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开发前期临床基础研究”等项目20项,拓宽了院企合作渠道,搭建起院企沟通桥梁。
四是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积极引导医药企业申报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加强医工、医管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医产协同创新提供人才保障。近年来,我局通过实施“院士工作站资金补助项目”、“产业教授”、“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创业类)”、“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创新类)”、“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应用技术类)”人才专项,共支持人才项目类6+50+30=86项,投入项目经费1700多万元,为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推动国际化合作。利用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医产协同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在持续加大对“医产协同创新,促进医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配合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在医产协同创新发展中的支撑能力。
2025年7月28日
本条信息发布:初审:沈王宁,复审:吴春龙,终审:李长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