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政府网 长春市政府网

信息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4-05-11 15:29 来源:办公室 索取号:
【字体: 打印
刘凡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坚持科技创新 推动长春全面振兴 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建议(第14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长春市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给予的关注和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长春市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全面推进长春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对于您对长春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的意见建议,市科技局表示十分认可、赞同,并将意见建议纳入到日常工作举措中。
  一、关于将长春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建议
  2023年8月15日,组织召开了“政产学研协同 地校院企携手 创新引领长春振兴突破发展大会”,成立了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各地高校院所作用,各高校主要领导在战略合作委员会中担任职务,以轮流主席制、工作报告制、定期通报制三项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推进解决问题、开展转化攻坚,进一步破解制约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障碍,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去年11月份,今年4月份分别组织召开了2次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全体会议。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扫街”行动,上门开展科技政策宣讲,遴选适合本地转化项目,成功将原计划转化到浙江湖州的吉林大学“自动轮智行底盘项目”等优质项目留在长春。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作用,支持高校院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出台支持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力度,切实推动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高科技攻关和源头创新水平。
  二、关于强化科创金融供给的建议
  依托政府引导基金“长兴基金”设立科创类母基金100亿元,组建并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联盟,已有21家机构参加,组建未来科技创新集团,设立国有资本率先投入的未来种子基金,总规模10亿元,容错率50%,培育小企业、小项目长成“参天大树”。2023年,设立首期未来种子基金1亿元,用两周时间,完成募资、注册、中基协备案等工作,用三个月时间,完成收集项目226项,用两个月时间,决策投资项目32项。
  下一步,将进一步放大“长兴基金”作用,坚持政府性投资基金率先投引导投,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科技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科技项目落位不同需求,打造覆盖“天使+风投+产业基金+上市”科技企业成长全过程投资服务模式。
  三、关于推动完善企业研发体系,扶持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建议
  长春市与高校院所、县市区、开发区三方共建的科技产业园是科技型领军企业成长的沃土。长春理工大学和净月高新区共建的“长春芯光产业园”培育和孵化企业31家,企业年产值达7000万元,成为吉林省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吉林大学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发挥院士、领军人才的学术影响力,推动在“吉虹医疗科技健康产业园”“吉兴产业园”形成“政、产、学、研、用”等多方面融合发展的大集成、大联盟,同时加快推进吉林省大学生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为核心、学校周边双创孵化载体为辐射的创新创业新高地,打造长春市和吉林大学的科技创新港。
  下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制度,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开展科研开发,大力扶持科技型领军企业上市。
  四、关于加强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
  始终全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培育青年人才队伍,设立杰青、优青等科技人才项目50项,建设专家工作站,实施成果转化“双融”工程,选派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创专员”,面向企业选聘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职担任“产业教授”,探索校企联合用才新机制,大力招引人才,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带项目来长投资,营造良好引才留才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拓宽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渠道,力争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前沿事业的高水平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
  五、关于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建议
  长春市围绕挖成果、抓对接、促转化等重点环节,推动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精准对接。在供给端,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班4个,深入在长重点高校院所开展“扫街”行动40余次,遴选出适合本地转化项目200余项,成功将原计划转化到上海的“基因测序试剂盒”等优质项目留在长春。帮助吉林大学“自动轮智行底盘项目”在长落位,并与一汽、东风、广汽等整车厂建立合作关系。在需求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共有1200余户企业吸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全市“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02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