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政府网 长春市政府网

信息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长春市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指南

时间:2012-07-19 00:00 来源:长春市科技局计划财务处 索取号:E017201211096
【字体: 打印

  前言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长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我局组织编制了《长春市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指南》。
指南按照省、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部署,围绕落实《长春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技支撑、鼓励创新为原则,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基础条件与平台建设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行了细化,明确了长春市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和方向。
  指南是编制发布2012年长春市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申报我市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 

  第一章    重大科技攻关

  重大科技攻关领域重点任务是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一)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1、高端整车及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乘用车、商用车及专用车等整车设计与优化;整车轻量化、动力系统匹配和整车系统集成技术;汽车电控与车载电子关键技术;汽车轻量化先进技术及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应用;汽车可靠耐久、安全、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激光拼焊、激光处理与加工、新型涂装等整车制造设备研发和关键技术。
  2、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发动机及关键部件。高效汽油发动机、高效柴油发动机、发动机悬置等研发;先进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和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AMT)及其关键零部件;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子控制系统,车身总线控制系统,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电控智能悬架,电子驻车系统,自动避撞系统,电子油门,新型节能冷却系统,热管理系统,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系统等;其他关键零部件。随动前照灯系统,LED前照灯,氮氧传感器,数字化仪表,低地板大型客车专用驱动车桥,空气悬架,吸能式转向系统,大中型客车变频空调,高强度钢车轮及车辆零件,电涡流缓速器,用于混合动力装置的起动发电一体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二)新能源汽车
  3、新能源汽车。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研发。
  4、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氢镍电池(功率型)、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充电机、储能装置管理系统、动力电池成组技术及总成等研发和制造;电机。电机及控制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等研发和技术改造;增程器、电动空调、电动助力转向等专用辅助系统研发和制造;电控。整车电子控制系统;集成控制芯片、车用电容器、传感器、电力电子模块、网络通讯和控制及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等研发和制造。
  (三)高端轨道交通装备
  5、高速动车组。发展适应高寒、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的谱系化动车组,突破高速转向架、高速车体、牵引传动与控制、制动、列车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地铁车辆、轻轨车辆、直线电机车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城市轨道车辆。
  6、核心轨道交通零部件。为高速铁路客车、重载铁路货车、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配套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轮轴、传动齿轮箱、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
  (四)智能制造装备
  7、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开发高功率全固态激光材料与器件及其全固态激光器的应用技术,激光医疗和激光显示的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研究激光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及微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
  8、高档数控机床。高速、精密、智能数控机床及高精度、高可靠性数控重型机床研发制造;高精度直线电机、数控系统、驱动装置、功能部件、关键部件等研发。
  9、机器人。焊接、涂装、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安防、危险作业、救援等专业机器人。
  (五)新型检测与分析仪器
  10、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全生化分析仪、动尿液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临床多参数监护仪、全自动特种视觉功能医疗仪器、高性能医学影像诊疗设备等医疗仪器与设备及核心部件的研究开发。
  11、科学和教学仪器。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活体指纹采集仪、高精度经纬仪、电子白板等产品研发。
  (六)航天航测装备
  12、航空设备及系统。飞机液压、燃油、气压系统附件和发动机燃油调节器,燃油泵等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开发。
  13、航空航天相机、多光谱扫描仪、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通讯转发器和天线、卫星时钟等研发。
  14、小卫星。
  二、光电信息
  (一)新型光显示技术与器件
  15、LED照明、显示技术。大功率LED照明技术与产品;高清晰全彩色LED大屏幕显示屏。
  16、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PLED)。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柔性导电基板,高端IT0导电玻璃基板,OLED驱动IC,OLED工艺、新器件结构,封装材料,中小尺寸OLED显示器件。
  (二)光通讯技术与器件
  17、光通讯技术。重点支持智能光网,全光网,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技术,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换技术,大容量组网调度,FTTx等技术的研发。
  18、光通讯器件。适用于光纤宽带网络的低成本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及相关光器件;通信基站用石英晶体振荡器;新型通信设备用连接器、继电器、滤波器及线缆组件。
  (三)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
  19、物联网。大力发展传感器制造、标签芯片设计、射频电子标签封装设备、标签封装生产线、RFID读写器、中间件、应用系统集成产品。
  20、下一代互联网。重点推进IPv6技术在网络建设、技术应用、增值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四)数字视听产品
  21、数字电视终端设备。LED背光源液晶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超高清电视及交互系统、0LED电视、激光电视的开发与产业化;基于地面、卫星、有线、IP网络等传输方式的数字电视终端及移动多媒体电视。
  22、数字家庭设备。新型信息终端、多业务网关、智能感知与控制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符合自主音视频标准的多屏融合、互联互通、智能控制的数字娱乐、数字教育、智能家居等业务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23、高端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支撑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开发和应用。
  24、信息服务技术。数据存储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云计算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25、动漫技术与产品。计算机动画制作集成系统、多维显示技术、动漫产业技术与产品等。
  (六)汽车电子信息系统
  26、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车载通信导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汽车电子软件调试平台等。
  三、生物医药
  (一)生物农业
  27、生物种业。结合常规育种技术选育扩繁高产多抗玉米、大豆、水稻等新作物新品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优质特色畜牧新品种(品系、配套系)选育,畜牧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畜禽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及综合饲养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疫苗;优势特色蔬菜、果树、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技术。
  28、生物制造。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制造核心技术、氨基酸、化工醇等化工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生物基材等多领域应用的生物化学品;发酵菌种、催化剂、酶制剂的关键技术的开发。
  29、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秸杆成型技术、秸杆固体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置、秸秆新型建材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等秸秆综合利用高效转化关键技术。
  (二)生物与医药
  30、疫苗。现代生物技术在传统疫苗升级改造中的应用,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制、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疫苗、多价疫苗、联合疫苗等新型疫苗。制约我市疫苗产量的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和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甲肝灭活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麻风腮等联合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疫苗等病毒性传染病疫苗、混合型艾滋病疫苗、新型艾滋病治疗性疫苗等产品。
  31、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大规模真核细胞发酵工艺及纯化工艺的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新适应症及长效、缓释等新剂型研究;重组人胸腺素a1、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用重组尿酸氧化酶、重组人血管抑素、抗体-IL2融合蛋白、重组人促黄体激素、抗癌新药LHRH-PE40、外源性靶向胞内抗体IL-2-PE-ScFv,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素等系列剂型。
  32、生物诊断试剂。现代抗体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及核酸检测技术等研制的检测、诊断试剂,输血安全、传染病检测、优生优育、生物制品生产检定、流病调查、肿瘤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诊断、过敏性和变态反应疾病诊断、器官和干细胞移植组织配型、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诊断等领域的生物诊断试剂;乳癌标HER-2/neu 化学发光试剂盒、体外诊断TORCH感染微柱凝胶、森林脑炎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核酸适配体新型生物诊断试剂。
  33、现代中药。中药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和筛选技术、标准化检测技术,提高现代中药和饮片的质量标准;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中药新药和新剂型;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饮片;现有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和技术升级;鹿参等药食两用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楤木心脉宁、三七通脉、川芎软胶囊、骨宝昕肾片、金羚抗感胶囊、酒肝清胶囊、人参皂甙Rg3等新药品种,胃乐新、妇炎康、脑心舒等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开发鹿宝养生饮品、人参果胶囊等保健产品。
  34、化学新药。候选药物高通量筛选、分离纯化、鉴定等关键技术,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手性小分子药物、合成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及新型制剂,非专利药重点品种仿制开发;注射用兰索拉唑、琥珀八氢氨吖啶、艾塞那肽、抗冠心病药物三价铁卟啉及衍生物、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等化学新药。
  四、新能源
  (一)太阳能光伏技术与产品
  35、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储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资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二)风力发电设备
  36、风电设备如风轮、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制造项目;小型离网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进行完整风电产业链设计。
  (三)能源存储技术与产品
  37、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技术;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小型实用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应用;燃料电池在电动车上的推广应用技术。
  (四)生物质能
  38、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油等产品。
  (五)地热技术与产品
  39、用于中低温地热利用的热泵技术,中低温地热资源勘查配套技术、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关键技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等方面研究。
  五、新材料
  (一)汽车先进材料
  40、减重、减震、阻燃高分子材料,稀土镁合金在汽车、轨道车辆上的应用技术。
  (二)有机高分子材料
  41、新型工程塑料及合成橡胶。汽车用高性能聚碳酸酯/ABs树脂、)尼龙/ABS树脂和涤纶树脂/ABS合金等内饰结构件研发及产业化;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乳酸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进PVC结构泡沫芯材产业化。
  42、功能性聚合物膜材料。离子交换膜、特种分离膜、动力电池隔膜、光学聚酯膜等研发和产业化,包括薄型聚丙烯膜、聚酯膜、电子电容器用塑料膜开发应用。
  43、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纳米材料方面,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和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设备及水性纳米涂料等制备技术;在超硬材料方面,金刚石框架锯,提高中高档质量金刚石锯片,金刚石串珠锯以及异型石材加工刀具等材料。
  44、特种功能材料。热缩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能源材料、新型特种功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光材料、超导材料及系列产品与技术的攻关。


  第二章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支持已经完成中试,具备产业化条件,能够明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一)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1、高端整车及核心技术转化项目。
  2、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转化项目。
  (二)新能源汽车
  3、新能源汽车。
  4、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转化项目。
  (三)高端轨道交通装备
  5、高速动车组。
  6、核心轨道交通零部件。
  (四) 智能制造装备
  7、激光加工技术转化项目及激光加工设备。
  8、高档数控机床。
  9、机器人。
  (五)新型检测与分析仪器
  10、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
  11、科学和教学仪器。
  (六)航天航测装备
  12、航空设备及系统。
  13、航空航天相机、多光谱扫描仪、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通讯转发器和天线、卫星时钟等。
  14、小卫星。
  二、光电信息
  (一)新型光显示技术与器件
  15、LED照明、显示技术转化项目。
  16、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PLED)转化项目。
  (二)光通讯技术与器件
  17、光通讯技术转化项目。
  18、光通讯器件。
  (三)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
  19、物联网项目。
  20、下一代互联网项目。 
  (四)数字视听产品
  21、数字电视终端设备。
  22、数字家庭设备。 
  (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23、高端软件。
  24、信息服务技术转化项目。
  25、动漫技术与产品。
  (六)汽车电子信息系统
  26、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车载通信导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汽车电子软件调试平台等。
  三、生物医药
  (一)生物农业
  27、生物种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8、生物制造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9、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医药
  30、疫苗。
  31、基因工程药物。
  32、生物诊断试剂。
  33、现代中药。
  34、化学新药。
  四、新能源
  35、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6、风力发电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7、能源存储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8、生物质能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9、地热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五、新材料
  (一)汽车先进材料
  40、减重、减震、阻燃高分子材料,稀土镁合金在汽车、轨道车辆上的应用。
  (二)有机高分子材料
  41、新型工程塑料及合成橡胶。
  42、功能性聚合物膜材料。
  43、无机非金属材料。
  44、特种功能材料。

  第三章   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知识产权明晰,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产业化后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1、支持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创新创业;
  2、支持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相当于高级工程技术或高级职称职务及在学术、技术界享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
  3、支持参与过大型科研或工程项目,有较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或具有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规则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4、按照“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原则,通过项目承包、兼职指导和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支持柔性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5、支持在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或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在战略策划、管理咨询、专业市场营销、投资或担保、小额贷款等领域创新创业。

  第四章    科技基础条件与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与平台领域重点任务是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平台
  支持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扶持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平台。
  二、产学研技术联盟科技创新攻关平台
  支持科研实力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高校、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三、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支持有望达到国家及省级标准的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四、综合性及专业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具备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功能、有望达到国家及省级标准的综合性及专业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其业务范围是:
  (一)对技术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加工;
  (二)技术转让与技术代理;
  (三)技术集成与二次开发;
  (四)提供中试、工程化设计服务、技术标准、测试分析等服务;
  (五)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培训、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招标代理、技术投融资等服务;
  (六)提供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网络等服务;
  (七)其它有关促进技术转移的活动。

  第五章    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领域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和区域科技资源,推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一、装备制造业
  (一)轨道客车交通装备制造技术
  优先支持转向架及传动系统、制动及连接系统、安全及电子系统、牵引及动力系统四大配套体系相关技术研究。
  (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1、汽车工艺装备制造技术。
  汽车涂装、焊装、总装生产线成套装备(悬挂装备、专业夹具、机械臂、机器人工作站、生产线自动导航AGV物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制造技术。
  2、农机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3、冶金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4、电力电气成套装备制造技术,新型电机研制技术。
  (三)专用机械设备制造技术
  1、旋压加工技术。
  2、数字化自动焊、割技术。
  3、药用纯水制备技术。
  4、工程液压装置。
  5、数字化专用凸轮轴磨床系列产品、先进印刷机械、大型机床专用全自动化刀具库、国际先进的医用PVC输液软袋自动化生产线等其它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四)高端装备制造
  1、航空液压控制系统。
  2、高端仪器仪表制造业。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特种视觉功能医疗仪器等设备;自动气象站、自动环境监测站、食品药品检测设备、“电子白板”教学设备、部件及整机产品试验检测设备、开发工业在线检测技术及产品。
  3、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重点发展动力模块生产体系中的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超级电容、专用电机、控制系统等。
  4、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和超精密机械加工设备制造技术。
  (五)装备工业共性基础配套产品制造技术
  1、应用型铸锻技术研发。
  2、基础部件。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伺服电机、带有智能系统的高中压阀门、钢泵阀、液压控制系统等。
  3、加工辅具。以为汽车零部件工业配套为主,发展精密型腔模具、大型注塑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等产品。重点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系列汽车模具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中心。
  二、光电信息
  (一)光电子产业
  1、半导体发光器件与应用。重点支持LCD液晶显示器、大屏幕高清晰LED显示屏、LED城市亮化及照明、高亮度半导体发光管、PLED、OLED、展光电子显示器件等。
  2、激光产品。重点支持固体及半导体激光器、激光材料、激光电源、激光测距机、激光调阻机、激光球焊机、激光医疗设备等。
  3、光电仪器和设备。重点支持红外探测仪、光电指纹识别仪、光电检测仪、光电编码器、光电医疗仪器;航天、航空和大型、特大型水面舰艇用机载光电装备、大型光电测试仪器设备、航空测量设备、红外光学设备(及芯片)、RFID(电子标签设备);光通讯传输设备、终端设备等;光电编码器以及基于编码器制造的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产品、发展磁栅尺和现代物理光学测试仪器设备。
  4、国防光电子。重点发展航天摄像装置、光学望远镜、微光夜视仪、经纬跟踪仪等。
  (二)汽车电子产业
  1、车载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电子导航系统、汽车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车载网络和蓝牙通信系统、车辆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娱乐系统、CAN总线系统等。
  2、车身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电子式仪表、灯光智能控制、自动空调、电动车窗、中控门锁、电子防盗系统、轮胎气压监测报警系统等。
  3、动力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电子点火控制系统、燃油喷射控制系统、怠速控制系统等。
  4、底盘控制系统。重点发展自动防抱死(ABS)、电子自动控制变速箱(ECT)、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巡航控制(CCS)、四轮转向控制等。
  5、车用元器件和部件。重点发展传感器、微特电动部件、电源管理与功率驱动部件等。
  (三)软件产业
  1、人工智能软件。重点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2、软件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流程、研发、信息技术等外包服务。
  3、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重点发展电子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网络监控、密码产品等。
  4、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面向光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工控产品、数字医疗产品等嵌入式软件。
  5、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面向汽车、农业、公安、教育、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和多媒体软件。
  (四)现代信息服务业
  优质的基础网络平台;扩大宽带接入网的覆盖范围,建立基础通信网络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
  三、生物医药
  (一)生物产业
  有机酸、工业酶试剂、糖及其衍生物、益生菌、高档食品添加剂及保健品的研制,利用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生产原料化工产品和高分子材料,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非粮食原料生产燃料,农业生物育种、农业生物制品、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动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优质、多抗、专用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产农作物、畜禽、林木品种的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用酶制剂等绿色农业生物制品的研制,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城市污水、垃圾。
  (二)医药产业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和多种剂型开发,基因工程类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生化类药物与血液制品的研制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深加工生产医药类赖氨酸、谷氨酸、改性淀粉等,根据药物作用机理,利用高科技开展智能给药技术研究。开发先进的生产监控设备、医疗器械设备、检测仪器、包装设备,为生物和医药产业提供技术物质保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新材料
  (一)金属材料领域
  重点开发和利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磨损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国外联合研发纳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及其制品、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
  (二)高分子材料领域
  1、以聚酰亚胺技术为依托,全面开展聚酰亚胺原料、树脂、工程塑料、纤维、纳米纸以及各种薄膜的研发,发展具有国际创新水平的聚酰亚胺产业。
  2、开展超高温、高强高模、轻质塑料陶瓷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用高性能有机硅泡沫塑料的技术引进和联合研发。
  3、发展硅橡胶、氟硅橡胶、氟醚橡胶等特种工程密封材料。
开展用于航空航天、舰船、机械电子等领域的大扭矩电绝缘复合材料的研发,提升我国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4、开展高强度可吸收骨内固定复合材料、智能高分子药物载体材料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
  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晶体、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重点开发和利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剂材料、光学玻璃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微孔晶体、钛硅酸盐、磷酸铝化合物、高压相材料、超硬材料等。其中纳米材料主要是发展水溶性聚醚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纳米瓷砖、纳米结构漆等产品。
  (四)新型建筑材料领域
  研制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材料、新型化学建材等新型建筑材料。
  五、新能源
  (一)太阳能光伏领域
  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二)能源存储领域
  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
  (三)风力发电领域
  风电设备如风轮、齿轮箱、储能装置、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风力发电储存技术,小型离网风力发电机的应用。
  (四)生物质能领域
  利用生物质能开展集成创新研究,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糖,制油等产品。
  (五)氢能源领域
  氢气制备技术、氢气的贮存与运输技术研发以及氢能源汽车的开发。
  六、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一)国际合作联合研发中心。支持与国外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集成创新与联合研发工作。
  (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国外技术的引进和技术转移工作。
  (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进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项目和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