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的主持制作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的主持制订中国工程院的建立……
这些重大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名字王大珩
这位被誉为“新中国光学之父”的科学家曾在长春这座城市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尽管先生早已离开我们但是如今行走在长春的街头你依然能够看到他曾踏下坚实脚步的街道他曾通宵达旦工作的建筑他曾倾注大量心血的校园……这些地点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坐标更承载着王大珩先生为我们留下的那束光给予我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坐标:天光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光学事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1950年从海外归国的王大珩与物理学家钱临照提出建议:“建立光学仪器厂、培养专门人才”
这一建议受到当时的政务院(今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王大珩的主持下开始筹建
“仪器馆”被选在了工业基础较好的长春带着1400万斤小米的建设经费王大珩带着28位科研人员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
在当时还很偏僻的城市北郊一座大烟囱引起了他的注意据他回忆——
我看上铁北是因为我看到铁北矗立着一个完整的大烟囱没有烟囱建不起熔炼玻璃的炉子这个现成的烟囱能为我们节省6万块钱呢!
一看到那个大烟囱我就乐了我立刻指着那个大烟囱说我就要那个大烟囱了于是,铁北天光路那一大块地方就归了我们了
这个大烟囱旁是一大片空旷的场地场地上到处都是炸弹坑、碎弹片以及废弃的坦克
王大珩领着他带来的28个人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一锹一锹、一镐一镐开出了一片地方围绕这座大烟囱一砖一瓦地砌起了第一座玻璃熔制厂房建起了第一个玻璃炉
1953年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在长春天光路7号这座烟囱下的仪器馆诞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4月仪器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光机所”
一年之后光机所为国家交出了最好的作业成功研制8件先进光学精密仪器统称光学“八大件”在“八大件”项目攻关期间王大珩和光机所的科技人员常常日夜工作十几小时实验室灯火通明被称为“日不落实验室”
此信息发布审核 :初审:鄢旭久,复审:张国忠,终审:李长翠